看得见的历史 看得见的幸福——探访东山战地文化园

漳州新闻网 2017-07-22 08:47:00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时间回溯到64年前。1953年7月16日,国共在大陆的最后一战——东山保卫战的“排名前列枪”在湖尾村打响。如今,战火硝烟早已退去,这里建成了一个战地文化园。相思树下湖尾村,地处东山县樟塘镇,距县城不到4公里。从漳州市区出发,约莫两个半钟头车程,便来到湖尾山(又名葫芦山)下。

时间回溯到64年前。1953年7月16日,国共在大陆的最后一战——东山保卫战的“排名前列枪”在湖尾村打响。

如今,战火硝烟早已退去,这里建成了一个战地文化园。

相思树下

湖尾村,地处东山县樟塘镇,距县城不到4公里。从漳州市区出发,约莫两个半钟头车程,便来到湖尾山(又名葫芦山)下。

村里有一棵枝叶茂盛的相思树,是目前东山可以找到的树龄最长的一棵相思树,至今已有80年历史。

在相思树下,今年85岁的村民陈寿春说:“1953年7月16日,东山保卫战爆发。国民党反动派组织1.3万兵力,兵分两路进犯东山岛。其中,一路从乌礁湾登陆,另一路就是从湖尾村后江进行浅滩登陆。当时,驻守在湖尾山的解放军兵力很少,只有一个班,共13名战士。解放军战士顽强抗击,最后寡不敌众,转移到樟塘一带继续阻击。”

“东山保卫战之后,作为海防前线的湖尾山曾多年驻军,并一度成为知青点和学校所在地。再后来,驻军撤走了,知青回城了,学校迁址了,但山上仍遗留着较为完整的战地工事。”湖尾村村主任林永顺叙述,“2013年以来,在市县镇各级的大力支持下,村里结合富美乡村建设,以‘战地文化’为主题,投入资金200万元,修复整理山上的‘碉堡坑道’,建设一个既能现场体验、又能听史聆教的战地文化园,与金銮湾畔的海湾公园遥相呼应,成为东山岛又一红色旅游风景线。”

湖尾山上

沿着新修整的石径,登山而上。只见树林之中,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礼的驻军营房、连队机关、军械库、弹药库、明碉暗堡、战壕、地道等战地工事,经过局部还原修缮,保持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。一路走走停停看看,仿佛穿越时空隧道,置身于当年炮声隆隆、硝烟弥漫的岁月。

“从现存的营房遗址来看,战斗过程十分惨烈。当时,副班长黄飞龙带领全班战士顽强抗击,坚守阵地,打退敌人多次进攻,出色完成阻击任务。后来,在掩护战友转移时,不幸胸部中弹倒地。当敌人冲过来时,他拼出最后力气,拉响手榴弹,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”同行的林永顺介绍,在东山保卫战中,湖尾村人民组织担架队、救护队、运输队上火线,运送弹药,抢救伤员,为保卫战的胜利作出积极贡献。

“那时,我才21岁,是村里的民兵。”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如今,陈寿春切身体会到,“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,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懂得和平来之不易,更加感恩和珍惜今天的幸福日子。”

望远镜前

登山慢行半个多钟头,不知不觉,来到一个新建的观察哨前。爬到哨所顶层,通过望远镜,我们看到了金銮湾的海,岁月沧桑,斗转星移,曾经的战场已成为风景区。

湖尾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,总人口2000多人。依托得天独厚的“战地文化”资源,该村将原本废弃闲置的战地遗迹修整建成富有特色的战地文化园,不仅成为东山县红色旅游的新景点,也让当地更加整洁宜居,赢得了群众的“点赞”。

陈明光是土生土长的湖尾村村民,今年70岁,家在战地文化园附近。他告诉记者:“战地文化园修整起来后,我和邻居们多了一个休闲场所,平时喜欢带孩子来这里散步玩耍,给孩子讲一讲战斗英雄的故事,鼓励他们珍惜现在、努力学习,争取早日成才、报效祖国。”

“战地文化园占地约86亩,将打造国防教育区、军事体验区、户外拓展训练区、生态休闲区四个景观区,现已初具规模并对外开放。目前,正在规划建设‘英雄雕塑’‘军民一家亲’等主题内容及景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。”林永顺介绍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